高能化學激光之父中國“核司令”
  張存浩、程開甲
  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國家科技獎大會昨舉行 習近平頒獎
  ■一位高能化學激光之父 一位“核司令”
  中共中央、國務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為最高獎獲得者等頒獎。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10位科技專家和313項成果。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5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8項,授予8名外籍科學家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和物理學家程開甲摘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物理化學家 1928年2月23日生於天津,籍貫山東無棣。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世紀50年代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60年代致力於固體火箭推進劑和發動機燃燒研究;70年代領導化學激光研究;80-90年代研究短波長化學激光新體系及氧碘化學激光等。曾獲陳嘉庚化學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
  物理學家 1918年8月3日生於江蘇吳江。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我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併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最高獎項是終身成就獎
  24位得主平均年齡82.5歲 多有海外留學經歷
  從2000年開始,我國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技工作者頒發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人數每年不超過2名,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據統計,自200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開評以來,共有24人獲此殊榮,獲獎時平均年齡超過80歲,為82.5歲。
  此外,記者還發現,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無一例外都是院士身份,有的還是兩院院士,如吳良鏞,但總體來看,出自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略多一點。
  除了都是院士外,這些獲獎者幾乎有8成都有國外求學經歷,包括在國外獲得學歷或者科學獎勵稱號的經歷。
  從14年的獎勵情況來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都有涉及。航天、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是國家近幾年發展的重點。這與近幾年我國航天科技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不無關係。
  從獲獎者出生地域分佈上看,省份之間極不平衡,相差懸殊,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中西部省市極少。
  在24位已經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院士中,遼寧省產生了3位;京津滬地區共產生8位;1/3的獲得者出生地為長三角地區。而這恰恰與我國兩院院士出生地分佈驚人的相似。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表示,最高科技獎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獎項,是“中國版的諾貝爾獎”,代表科學家最高的榮譽,同時其科研成果也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
  蔡言厚說,最高科技獎是一個終身成就獎,是獎勵一位科學家的終身貢獻。
  空缺3年 自然科學一等獎頒出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和中國科技大學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問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此獎項已連續三年空缺。
  這也是繼物理所在1989年“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以來,又一項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國際一流成果。
  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體。
  在超導研究的歷史上,已經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其科學重要性不言而喻。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趙忠賢介紹,超導是21世紀能源領域戰略性的技術儲備之一。物理所和中科大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積累與合作,首次突破麥克米蘭極限溫度(40K),確定鐵基超導體為新一類高溫超導體,為促進凝聚態物理學科發展和超導應用的實現做出了先驅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此外,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本已應用於科學研究、信息通訊、工業加工、能源存儲、交通運輸、生物醫學及航空航天等領域,但它們是陶瓷性材料,複雜的製作工藝使其大規模應用受到限制。
  趙忠賢表示,在工業上更易於製造的鐵基超導體勢必在上述領域發揮功效,比如改善通話質量、製造計算機芯片、改進磁懸浮列車等。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等  (原標題:張存浩、程開甲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36irmh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