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 金純斯 黃超
  【摘  要】2013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漢字英雄》兩檔漢字聽寫類節目自播出以來,深受觀眾的喜愛,基於對這兩檔節目的創意、傳播意圖、傳播內容、製作風格、傳播效應的考察,並結合國外同類節目,分析漢字書寫類節目對於展示漢字文化魅力、創新電視節目形態、促進國人漢字文化覺醒、搭建漢字公共外交平臺等方面的傳播價值。
  【關鍵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傳播價值;漢字外交
  2013年7月11日,河南衛視和百度愛奇藝網共同打造的《漢字英雄》首播。8月2日,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首播。這兩檔節目掀起了2013年夏天關於漢字書寫、文化傳承的熱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首播6小時後,相關微博話題登頂至新浪微博電視節目話題排行榜第一位,截至第四期播出後,共有37154條微博提及該節目,超越了《中國好聲音》、《快樂大本營》、《中國夢之聲》、《快樂男聲》等多檔電視節目,而原本只在央視第十套科教頻道播出的這檔節目從第三期開始同時在央視一套周五黃金時段播出。《漢字英雄》借鑒綜藝游戲節目的諸多元素讓參賽選手和觀眾體味中國漢字文化魅力,並創造中外學生同台比拼漢字書寫能力的機會。
  本文基於對欄目創意、傳播意圖、傳播內容、製作風格、傳播效應的考察,並結合國外同類節目分析漢字書寫類節目對於展示漢字文化魅力、創新電視節目形態、促進國人文化覺醒、搭建漢字公共外交平臺等方面的傳播價值。
  一、節目創意: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傳播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表示,該節目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傳承活動”,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節目定位向全社會倡導書寫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倡導愛漢字、愛漢語、愛中國文化的價值觀。①節目組強調通過漢字書寫追求文化傳承、文明傳遞的目標,併發揮漢字書寫節目的危機預警功能,令國人意識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從已經播出的節目看,選手們需要廣博的知識面,並對常見漢字和生僻漢字都比較熟悉才能過關斬將,而遇到不太熟悉的漢字時,選手對漢字文化、漢字構成規則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選手的正確率。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一期節目為例,漢字考查範圍涉及歷史、文化、自然、武器、成語、生物、醫學、地名、工業、生活、俗語等,所考查的詞語基本涵蓋了中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歷史文化類詞語反映中國曆史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國成語體現中國人精妙的漢字運用能力;俗語的出現反映著中國文化的生動性與趣味性;自然與地名考驗參賽者對於中國地理自然的熟悉程度;一些形容詞、動詞、生物醫學等生活常用詞彙則重點考查人們對於常用詞書寫的熟悉程度,起著排查錯別字的功能。漢字聽寫、講解、評判構成節目的主體內容。
  在電視大賽進行中,裁判講述詞語形成的故事、或以詞語造句、或解讀漢字構成原理,豐富了漢字聽寫節目的內容,傳播了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不僅參賽選手和現場觀眾獲得關於漢字的解讀,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可以進一步通過場外主持人與專家之間的互動獲知更詳細的詞語解釋:提問——解釋——思考——獲知答案,從而完成學習或者普及知識的過程。
  目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參賽選手都是以學校為單位組織起來的中國學生,而《漢字英雄》第一期節目除中國參賽學生外,還有5位在華留學生到現場參賽,其中1位留學生成為順利通關的4名選手之一。向在華留學生提供參賽機會不僅為留學生提供了展示漢語水平和個性的機會,而且搭建了一個以漢字文化為媒介、加強中外學生相互交流、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漢字外交平臺。
  二、傳播效應:促進國人漢字文化覺醒
  “倡導書寫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是節目所追求的目標。那麼,這個目標是否實現了?節目的傳播效應如何?本文從選手和成人體驗團節目現場表現、網友們的反應、媒體報道3個角度觀察節目的傳播效應。
  從節目現場看,選手答錯的詞語不在少數,其中包括一些比較簡單的詞語,而10人成人體驗團在有些詞語上表現出驚人的低答對率。
  不僅是參賽選手在遭遇不會寫的詞語時露出窘態,而且有大量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的觀眾在對照電視節目同步檢驗自己漢字水平的過程中驚呼自己得了“失寫症”,提筆忘字。在節目首播日(8月2日),關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新浪微博有255條,其中96條微博包含“感嘆自身不足,表示要認真學習漢字”的內容,占40%。有網友感嘆說:“原來以為自己認識的生僻字夠多,夠冷僻,並且常常在作文里全數套用,但只得到意想不到的超低分。開始很虛心地把節目中遇到的難詞記錄下來貼在床頭柜上,標上拼音,划上重點!青春相伴,哪能不努力?”3%的微博由漢字聽寫大會引出反思,例如有網友說:隨著那幫孩子同步寫,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這真是個低調淡定的掃盲節目。有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和場上選手比對,發現在簡單的詞語都書寫困難的過程中意識到漢字距離生活愈來愈遠。漢字聽寫大會直接刺激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漢語水平,喚起國人重新重視漢字的意識。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漢字英雄》兩檔節目的熱播和強烈的社會反響吸引了媒體對“漢字熱”背後問題的廣泛討論,而話題涉及鍵盤輸入代替手寫給現代人帶來的“失寫症”,繼而引發漢字危機,呼籲重視漢字書寫等。新華網的文章《挑戰〈漢字聽寫大會〉90%的人患有‘失寫症’》指出,“失寫症”出現是信息化時代,“鍵盤手”的產物。②香港南華早報文章《數字時代漢字書寫能力下降》引用2013年1月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接受調查的5000名小學生中,接近1/3的學生的讀寫能力比起標準落後了2年時間。③中國日報網的文章《漢字聽寫大會“慘不忍睹”專家:因不敬畏漢字》則認為,國內現今的語文教育與社會文化有問題,不敬漢字,漢字就會走遠。④
  漢字聽寫節目熱也吸引了外國媒體的關註。澳大利亞人報的報道“智能手機和電腦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⑤和TIME網的“‘癩蛤蟆’一詞能反映的中國現代化”⑥等外國媒體的討論都圍繞探討中國人書寫漢字能力下降的原因。一時間,中國漢字書寫危機成為了國內外各大媒體紛紛評論的主題。“失寫症”、“慘不忍睹”等帶有危機感的標題對社會大眾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節目製作:競賽類電視節目創新
  漢字聽寫節目成為關註焦點與節目帶給觀眾的新鮮感也有關係。漢字聽寫競賽可以歸類為知識競賽,這類節目可以讓觀眾在沒有報名參加現場比賽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觀看節目時同步體驗間接參與的快樂,而答案的唯一客觀性使得觀眾能夠直接檢驗自己的水平。觀眾能夠通過觀看節目獲得自我滿足或者自我反省,這是知識競賽類節目如《一站到底》從播出至今一直擁有良好收視率的原因之一。
  從節目製作風格來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與《漢字英雄》各有側重,具有差異化競爭的特質。
  1.《漢字英雄》:綜藝娛樂與知識競賽融為一體
  《漢字英雄》以個人為參賽主體,不需要大規模組織團隊參賽,比較適合作為常態節目長年周末播出。選手可以在節目中展示個人才藝,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同時,節目借鑒綜藝游戲娛樂節目的元素,設計了“漢字十三宮”,選手通過選擇走宮格路徑表現謀略和決策能力。參賽選手每答對一題走一步宮格,但能走到哪一步是懸念,在變化中讓觀眾期待。選手答錯時仍有繼續參賽機會,預示一城一池很重要,但笑到最後更重要,鼓勵選手沉著應戰,堅持到最後。參賽選手的年齡範圍較大,但核心目標聚焦於青少年及兒童的漢字教育。點評嘉賓包括知名學者與文化人於丹、高曉松、張頤武等。嘉賓多角度地提示選手思路,強調對知識的解讀比通關重要,將“競賽”特性放在第二位。嘉賓為節目營造輕鬆詼諧氣氛。在後期剪輯上,將未晉級的具有相同特性的參賽選手放在一起併進行穿插剪輯,將最具特點的畫面片段剪輯在一起,增強了娛樂效果並使得整檔節目節奏緊湊。
  2.《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風格嚴肅、視聽語言豐富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學校為單位展開團隊之間的競賽,實施了全國中學總動員。從組織規模看,比較適合夏季假期舉行。儘管是團隊比賽,但強有力的個人能力則能夠帶領整個團隊進入下一階段的比賽,而比賽的懸念恰恰在此,當一支隊伍只剩下1人,而其他隊伍仍有4—5名參賽選手時,人數多的一方卻不一定能夠獲勝。主考官由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擔任,這些新聞主播在主考現場選手的過程中向所有電視觀眾進行了標準讀音示範。
  如果只有新聞主播讀詞彙的單一聽覺信息、選手寫詞彙情景的單一視覺信息,節目的視聽元素會顯得太少。從播出節目看,多種視聽元素得以設計、拍攝和精心編輯。例如:國內語言專家擔任裁判和詞彙解說,而3位裁判的亮燈也是眾目期待的關註點之一;場外主持人與專家實時點評;場外輔導老師和家長在候場區或緊張或歡呼的鏡頭與比賽現場鎮定自若的選手鏡頭穿插編輯,增強了節目的緊張感、戲劇性和可視性,同時填補了參賽選手書寫、上下場等“無聲階段”的空白,增加了節目信息量;選手在比賽過程中舉棋不定的時候,插入後來補充採訪,回溯當時的想法和糾結,還原現場緊張氣氛,也體現了參賽選手的個性特征;對一些特殊參賽選手,如少數民族學生、漢字書寫天才少年等,節目組也到選手家中做採訪,在選手上場時穿插播放前期採訪短片,使嚴肅的競賽節目增添了生活情趣,突出了選手的主角身份,幫助觀眾瞭解選手,8月2日節目首播日,9%關於節目的微博話題討論的都是參賽選手;10人組成的“成人體驗團”是聽寫大會的另一大亮點,他們與參賽選手同步書寫漢字,並由場外主持人在解說過程中公佈正確率,而“低正確率”也為公眾拉響了漢字書寫不容忽視的警鐘。
  四、節目未來:漢字聽寫節目的可持續性與創新
  任何節目都有生命周期,而觀眾對任何節目都可能有從感覺新鮮到感覺審美疲勞的過程,因此,可持續性和創新也是任何節目必須面臨的課題。國人寫漢字能力的重新培養、漢字文化的保護、中國文化的傳播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目標,可持續的漢字書寫節目無疑對凝聚註意力、強化意識、提升能力有幫助。可是, 比賽寫字正確率這樣的節目能夠走多遠呢?
  美國全國拼字比賽(National Spelling Bee)從1925年延續至今,證明這類節目可以可持續發展。自1994年起,比賽開始對後幾輪賽事進行電視轉播。從2006年起,比賽的所有場次都被記錄下來併在白天播放,冠軍決賽在晚上播放。現今美國全國拼字比賽接納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參賽選手,以一視同仁的賽制讓國際學生和美國學生同台競技,比賽的國際性和參賽選手的多樣性助力節目的可持續和可視性。不同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考察選手寫的能力,美國全國拼寫比賽考察選手“說”的能力。當主持人念出一個詞,參賽者口頭拼寫這個詞。⑦參賽選手必須為15歲以下,以個人為單位參賽。參加複賽決賽的選手都是從地區通過層層選拔出來的。比賽為回合制,參賽選手每一輪有2分30秒時間,在前2分鐘可以主動詢問考官詞語的意義、語言出處、詞根、其他可能發音、在句中的運用等問題幫助自己確認詞彙,同時,增加了與考官互動的機會。美國拼字比賽的現場主持人、考官、場外主持人、嘉賓等角色的設計,選手錶現鏡頭與觀賽家長的反應鏡頭以雙視窗同時呈現給觀眾,選手短片等製作編輯手法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非常相似,其中很多技巧在各國電視人相互學習中已經成為通用的基本方法。美國全國拼字比賽節目近90年的歷程值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深入研究和有效鏡鑒。
  在本土化創新方面,如何包裝方塊漢字使其更加凸顯漢字魅力、如何結合中國國情組織參賽團隊、如何吸引在華外國人、海外華人等群體參與、嘗試直播重要比賽場次以提升註意力和參與度等都可能是節目創新的方向。
  [項目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全球傳播背景下的中國公共外交研究》(批准號:11JJD860008)]
  (鐘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公共傳播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純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黃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註釋:
  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官網,http://tingxie.cntv.cn/
  ②《挑戰“漢字聽寫大會”90%的人患有“失寫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3-08/20/c_125208276.htm
  ③Mandy Zuo,Command of written Chinese declines in digital era, http://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1297946/command-written-chinese-declines-rise-pinyin-input-devices
  ④《漢字聽寫大會“慘不忍睹”專家:因不敬畏漢字》,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8/05/c_125120552.htm
  ⑤Emily Ford,Smartphones and computers dumb down Chinese youth,The Australian,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world/smartphones-and-computers-dumb-down-chinese-youth/story-fnb64oi6-1226702164420
  ⑥Dan Kedmey,What the Word Toad Can Tell You About China’s Modernization,The Time,
  http://world.time.com/2013/08/15/what-the-word-toad-can-tell-you-about-chinas-modernization/
  ⑦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 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Scripps_National_Spelling_Bee
  (原標題:漢字聽寫類節目的傳播價值分析——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節目為例)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36irmh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